7月22日,在西安幸福林帶項目工地上,工人正在進行鋼筋綁扎作業。 袁景智攝
8月6日,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東航西北分公司地面服務部裝卸員工冒著高溫作業。 袁景智攝
沒有電我們也著急
記者 郭軍 通訊員 楊錦
入伏以來,氣溫攀升,在酷熱難耐的高溫下,空調、電風扇等降溫“神器”很受寵,但整日開啟會導致用電負荷不斷增加。有一群人為了給居民帶來清涼而揮汗如雨,他們就是頭頂烈日高空作業,為群眾保障供電安全的電力工人。
8月7日,記者采訪了在高溫下辛勤工作的國網渭南供電公司搶修班班長王小記。
隨著近期持續的高溫天氣,渭南市電網負荷也達到了今年以來的最高峰值,各種檢修、搶修任務不斷。為了保障供電安全,電力搶修工加班加點成為常態。這一天,王小記與同事上班后又接到了搶修電話,他們稍作調整后快速趕往現場。“給用戶做好解釋工作,有啥問題及時給我打電話。”王小記通過電話對在現場的工作人員說。
15時,炎炎烈日“燒烤”著大地,在渭南城區自立小區內,王小記正和幾名電力搶修人員對部分住戶電壓問題進行排查。不一會兒,幾個人已是汗如雨下,黝黑的皮膚被曬得發紅。可不管天氣有多熱,他們都要頭戴安全帽,身穿棉質長袖衣,戴著厚重的手套進行作業。
王小記說:“這個小區的用戶供電半徑長,造成用戶末端的電壓比較低,天最熱的時候空調開不起來,所以我們公司決定在這里新加一個變壓器。”在搶修現場,隨著吊臂的伸展升高,一臺嶄新的315千伏安的變壓器平穩地落在了桿塔支架上,王小記與他的同事站在高桿上進行最后的接線安裝工作。此時室外溫度42攝氏度,變壓器表面溫度68攝氏度。在工作人員全力搶修下,小區于當天傍晚恢復供電。
王小記說:“看著老百姓家里沒有電,我們心里也確實很著急。這幾天,平均下來一天要搶修30處故障,我們好多工作都是連夜干,第二天又連軸轉。”
王小記班組的電力員工只有不到20人,他們不僅要管護城區近4萬用戶的低壓線路,還要負責渭北的10千伏線路搶修。任何地方出現問題,他們都要迅速趕到現場。
空中作業的“美容師”
記者 蘇怡 通訊員 閆隴輝
8月5日,午后的陽光格外刺眼,氣溫接近37攝氏度。在隴海鐵路蔡陽川渭河大橋上,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寶雞工務段伯陽橋隧養修工區的“美容師”們正在對大橋托架進行除銹作業。
50多米高、1000多米長的大橋橫跨渭河,望著橋下奔流湍急的河水,不禁讓人心生恐懼。大橋上,只見“美容師”賈貫斌拿起小錘輕輕敲擊著托架內側角附著牢固的銹塊,緊接著他雙手緊握除銹刀,“哐哐”一個來回下來,銹塊“嘩嘩”地掉落。盡管戴著護目鏡和口罩,可灰塵還是鉆進他的眼睛和鼻子里,嗆得他直打噴嚏。遇到拐角處的銹塊,只見他一會兒匍匐臥下,一會兒又彎著腰,認真地刮除著。
“我第一次干除銹作業時,特別害怕!一上橋兩腿就打哆嗦,眼睛根本就不敢往橋下看。后來,在老師傅的帶領下,干得多了,也就有了經驗。其實啊,這橋上的活兒,只要你系好安全帶、安全繩,踩牢扶穩就沒啥大問題。”賈貫斌說。
此時,“美容師”張宏根正拿著鋼絲刷,使勁清除著殘留的氧化皮,古銅色的雙頰上汗珠滾滾而下,他顧不上擦,目光始終緊緊盯著手中的活兒,直到托架露出銀灰色的鋼面,他才緩緩直起腰,用手抹去脖子上的汗珠。“這活兒就是費腰桿子,你得不停地彎腰和下蹲。有時候一干就是六七個小時,腿酸麻酸麻的,得好一陣才能緩過來。”張宏根邊用手捶著腰,邊氣喘吁吁地說。
手里纏著一大團棉紗,“美容師”程福安小心翼翼地擦拭著托架上面的銹粒,銀灰色的鋼面在他的處理下,變得銀光閃閃。
“美容師”鞏志盛用小木棍輕輕攪拌著調試的油漆,攪拌了一會兒,他用小木棍輕輕一蘸往上一提,油漆均勻地滴落著。調試好油漆,他提著用礦泉水瓶制作的小桶,在除完銹的托架上均勻地刷涂著。“油漆刷涂可是個經驗活兒,別看簡單,里面的學問可大著呢!你要控制好刷涂的快慢和力道,否則就會薄一層厚一層,甚至出現陷坑。”
19時22分,落日的余暉灑向大橋,閃著金色的光芒,“美容師”們愜意地露出笑容,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高速公路上的堅守
記者 郭詩夢
雖已立秋,天氣卻仍很炎熱。
8月8日中午,正值一天中最熱的時候。西漢高速澇峪口安檢站安檢員楊展頂著烈日站在安檢站的安檢區,對駛來的車輛示意停車進行安檢。
此時駛來的是一輛貨車。在按照慣例檢查完貨運單和車輛營運證后,楊展開始檢查車輛裝載的貨物。拉開車上的篷布,楊展意外地發現這輛車所載的貨物中夾有30桶不明貨物,大約6噸重,且這些桶裝貨物外包裝上沒有任何標志標識。
豐富的工作經驗讓楊展一下警覺起來。他立刻將該車引導至待檢區,并要求司機聯系貨主,在取得允許后對貨物進行進一步現場取樣檢查。果不其然,待檢區安檢員取出樣品后發現,此貨物為略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通過燃爆試驗確認該物品為極易燃液體,這是明令禁止裝載上路的危險品。楊展隨即對該車進行勸返。
接著,楊展繼續在烈日下對車輛進行安檢,在安檢區和待檢區之間往返了幾趟,他早已汗流浹背,但他仍堅守在崗位上對駛過的每一輛車進行安檢,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
每年的七八月,都是安檢站工作人員最難熬的日子。氣溫高加上尾氣排放,車輛駛入安檢站時安檢員身邊的瞬時溫度會超過50攝氏度。在這樣的高溫下,安檢員們卻必須戴著口罩,穿著制服工作。“我們的工作會吸入大量的汽車尾氣,所以必須要戴口罩。穿制服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曬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與其他人員區別開來,方便司機辨認。”一位安檢員對記者說。
“日常工作中我們會經常在貨車上爬上爬下,一天下來手和衣服都是臟兮兮的。”楊展邊說邊伸出他的手,手上的皮膚黝黑又粗糙,指縫中藏滿了污垢。
據了解,每天平均有4500輛至5000輛車在澇峪口安檢站進行安檢。安檢員們為了交通暢通,必須在一分鐘內完成對車輛的安檢,對于問題車輛還要及時引導其去待檢區。“安檢站就沒有涼快的地方。我們這里的白班安檢員上班時間是8時到15時,中間沒有太多休息時間。正午時分他們在崗位上站幾分鐘就會汗流浹背。”西漢高速澇峪口安檢站站長呂志雄說。
“高速公路上的車輛行駛速度都很快,一旦發生危險品爆炸燃燒就會造成很嚴重的事故。保證行駛在西漢高速上的車輛不裝載危險品,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在日常安檢中要杜絕《危險貨物品名表》中列出的爆炸品、易燃液體、腐蝕品等8類危險品進入高速公路。”呂志雄說,“由于把關嚴格,在西漢高速建成后的11年里,沒出現過一例危險品責任事故,這是我們每一位安檢員兢兢業業工作的結果!”
機場上的交響樂
記者 蘇怡 郭詩夢
8月6日午后,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停機坪地面溫度高達60攝氏度。
15時,一架從福州飛來的MF8263航班平穩降落在T3航站樓停機坪上。地面機務員向飛機揮手,指揮飛機定點停靠,擺輪檔、繞行檢查,用耳麥與機組人員交流等等。來自機場登機橋運行保障部、機務工程部等多個部門的作業人員迅速行動,各司其職,為飛機加水、送電、加餐……
“我們主要從事航空器進位指揮、停場監控、故障輔助處理和送機保障等工作。”地勤公司機務工程部勤務三班組長余鵬對記者介紹說,飛機落地第一步,首先要進行“繞機”作業,對登機門、貨艙門等進行檢查。檢查完畢,獲得允許后地面其他保障人員和車輛才能靠近飛機進行作業。在所有作業完成后,我們再進行離港前檢查“收尾”,保障其他人員安全撤離和飛機安全有序飛行。
天氣格外悶熱,然而現場作業人員全部身著長衣長褲。余鵬說:“停機坪的溫度特別高,穿長衣長褲主要是防止燙傷。尤其是在進行‘繞機’作業時,稍一靠近,就會感到炙熱,要保障大家的安全。”
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機電公司登機橋橋載運維員陳濤扛著20多公斤的地面電纜,迅速給航空器提供靜變電源服務。橋載運維員被稱為飛機的“充電寶”。當飛機落地后關閉輔助動力裝置,為了給飛機及時提供電源和氣源,必須由橋載運維員迅速為飛機插上橋載電源。“停機坪上每一樣東西都被曬得燙手,這樣的高溫‘烤驗’,對我們的工作效率和專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陳濤說。
今年暑運期間,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航班量不斷攀升。8月6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日進出港航班達到957架次。這對于行李裝卸員來說,就是與時間賽跑。“通常從上海、北京、溫州、廣州等地飛來的飛機,貨量比較大。飛機落地可以進行作業后,我們要在8分鐘內完成行李裝卸服務。8分鐘離機是我們做出的服務承諾。”裝卸服務部副經理劉輝說。
由于飛機腹艙只有1米多高,行李裝卸員只能彎著腰在機艙內碼放行李,還得忍受從發動機傳來的陣陣熱浪。“已經習慣了,只要航班能正常飛行,就知足啦。”問及感受,劉輝憨厚地說。為了防止大家中暑,作業前每人都喝一支藿香正氣水。此外,機場還為大家提供了綠豆湯、酸梅湯、西瓜等防暑降溫品。
“在高溫下作業,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防止差錯發生。停機坪就是我們的陣地,對于我們來說,各項信息必須精準,不能有大概、也許等模糊的表述。”余鵬說。
這個夏天,正是這樣一群人,接受著高溫的“烤驗”,每天奔波往返于飛機之間,堅守在生產運行一線,保障機場安全有序運行。他們用責任和使命,演奏出了動聽的交響樂!
交大創新港的一天
記者 海花 通訊員 劉翔
夏天的太陽升起得特別早,入伏以來,每天5時30分,陜建交大創新港醫學化工板塊食堂里的廚師們就已經穿戴整齊、進入各自的工作崗位了。油茶、麻花、饅頭、小菜、稀飯、茶葉蛋……6時30分,熱氣騰騰的早飯出鍋了。
8月2日,晨光初現,隨著項目部的廣播音樂響起……交大創新港新的一天開始了。
7時,項目部要進行現場工人安全教育和一周工作技術交底。為了避開高溫時段,項目部特意調整工作時間。7時30分,項目部管理人員開始了一天的緊張工作,瓷磚、管線、電纜等材料車輛陸續進場,室外工程同時進行開挖,現場忙而不亂;安全員進入各自負責樓號落實安全護欄、基坑防護、安全帽安全帶佩戴情況等;每個安全員還有一個專屬“小藥箱”,里面裝著藿香正氣水等防暑降溫藥品;各樓號工長進入棟號協調各班組人員,核對圖紙并檢查施工質量,同時引導室外及屋面作業工人避開陽光直射的地方。
不知不覺間,午飯時間到了,苦瓜炒蛋、尖椒炒肉片等等,菜品豐富多樣。綜合辦公室會根據季節每月更新菜譜,食堂也為大家早早切好了西瓜,職工們拿著碗筷有序排隊,時不時地談論起工地上的趣事。
14時30分,陜建交大創新港指揮部13家參建單位項目經理協調會開始了,其他管理人員中午休息補足精神后也都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有的工長上樓指導屋面作業人員撤離,在高溫時段改為室內作業,16時30分再上到屋面作業;安全部門檢查各樓內臨邊防護工作并完善檢查記錄;商務部門忙著與分包單位結算工程量……
18時30分,大家匆匆吃過晚飯,生產例會又在項目部準時召開。會上,生產經理郭偉一邊認真地聽著各作業隊的施工生產匯報,一邊思考部署下周的工作計劃。會議結束后,已是21時,郭偉借著這點空余時間回家看了看熟睡的孩子,處理了家里的事情,然后又匆匆趕回工地。
在召開生產例會的同時,工人們正在加班施工。一位正在貼磚的工人笑著說:“白天天氣太熱了,我們就借著晚上的時間多干點活兒。這不,廚房還為我們加班的人員準備了消夜。”
21號樓棟號長藺衛衛會議中途離開了,舍友回到宿舍才發現他蓋著厚被子縮成一團,原來他發燒了。項目部同事趕緊將他送往醫院,打完點滴后,同事勸他休息兩天,但他睡了兩個小時后又回到工地帶病堅持工作。
正是有了高溫下建筑人的堅守,才有了今天的創新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