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桌前的柳青。 資料圖片
柳青(左一)在皇甫村與村民交流。 資料圖片
記者 高山
20世紀50年代末,長篇小說《創業史》的問世讓中國文學界沸騰。中國文壇的視線聚焦陜西,聚焦陜西的“農民作家”柳青。他潛下身子、扎根皇甫村14年所創作的這部作品,用最接地氣、最親民的視角和語言文字再現了時代變革的浪潮。
今年,是柳青逝世40周年。時光流逝,精神永存。為弘揚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精神,我省創排了現實題材話劇《柳青》。近日,這部話劇已經完成劇本創作,并受到專家的廣泛認可。
《麻醉師》編劇親自操刀 西安話劇院再出精品
話劇《柳青》是陜西省2018年重點現實題材創作劇目之一,由西安話劇院創排。該劇以當代著名作家柳青(劉蘊華)為主角,抓住柳青人生的幾個重要轉折點,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展示了柳青一生深入人民、扎根基層,為基層人民“著書立說”的光輝形象。
西安話劇院院長任雪迎說:“柳青是我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在當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他創作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是反映那個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是我們陜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搞創作的典范。我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再次喚醒文藝工作者血脈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因,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為此,在2017年12月召開的2018年度西安市舞臺藝術精品選題策劃會上,西安話劇院將選題排名第一的話劇《柳青》納入年度重點創作劇目。
為了能夠真實、生動地反映柳青的文學創作歷程和扎根人民的創作精神,西安話劇院主創團隊多次奔赴柳青工作、生活過的長安縣(今長安區)皇甫村進行創作采風,參觀柳青文學館,走訪當地的村干部與村民,同柳青長女劉可風深入交流,并與陜西省柳青文學研究會會長邢小利、副會長董穎夫進行了座談研討。經過廣泛搜集、閱讀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對劇本反復打磨提升,目前已順利完成劇本創作。
值得一提的是,話劇《柳青》的劇本由榮獲“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的話劇《麻醉師》的編劇唐棟撰寫。唐棟說:“我和這個劇本很有緣分,我上小學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創業史》。1967年1月,我和同學去武漢,途經西安的時候,還碰巧見到了柳青。創作這個劇本,是因為我對柳青很有感情。我是柳青的老鄉,而且對他的資料進行了大量研究,對他比較熟悉。希望盡自己最大努力,將柳青的形象和精神通過舞臺藝術更好地展現出來。”
據了解,今年2月,話劇《柳青》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18年全國舞臺藝術現實題材創作作品計劃》。任雪迎表示,西安話劇院將傾注全力,把這部作品打造成具有國際一流水準、彰顯陜西氣派的精品話劇,并力爭在2019年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獎項。
劇本構思巧妙 人物鮮活生動
為了創作《創業史》,柳青在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14年里,他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就連穿著和言語、動作都變得與地道的農民毫無二致。這14年生活的豐厚積累,鍛造了柳青寶貴的創作精神和文學品格,也鑄成了表現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轉變的《創業史》。
無論是柳青個人的寫作歷程、創作精神,還是他的代表作《創業史》,都是一個經典的文藝創作題材。為了能夠在一部劇中既塑造好柳青的藝術形象,又充分闡釋《創業史》的精神內涵,編劇唐棟巧妙地把《創業史》中的故事情節融入柳青的現實生活情節,讓小說中的人物走到柳青身邊,和柳青共同發生故事、發生碰撞。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對這種獨特的表現手法表示肯定,他說:“要給觀眾呈現一個立體、豐富的藝術形象,就要對柳青進行再加工,對素材進行提煉,形成具體的情節、故事、沖突。話劇《柳青》劇情設計緊湊,構思巧妙,這既是對柳青的塑造,也是對《創業史》的再創造,讓劇本和小說這兩個文本有了精神上的聯系。”
除了劇情構思新穎獨特,話劇《柳青》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非常飽滿。從干部柳青到皇甫村的柳青,從社會形象柳青到家庭成員柳青,劇本通過對柳青生活細節的捕捉,充分表現出他對人民的真實情感,例如穿衣打扮、退車、捐稿費、捏碼子等等,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在生活中摸爬滾打,有疼痛、有矛盾、有血肉、有思想的人物形象,從而對柳青的思想品質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劉玉琴說:“這部劇寫出了柳青的成長過程,寫出了他和農民群眾共同生活的精彩片段,情節高低起伏,人物命運隨著時代的波折而發生變化。”吳義勤認為,話劇《柳青》對梁生寶、雪娥、小鳳等其他人物的塑造也非常成功,這些農民形象,每個人都可圈可點,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作為劇本來說,除了主人公,其他人物也有一個獨特方式可以站在那里,這就是成功。這點體現了編劇精心的構思以及在劇本結構、塑造人物上的功力。
此外,劇中“快板王”的融入也被專家們所稱贊。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所所長宋寶珍說:“話劇《柳青》通過七場戲和引子、序幕、尾聲,展現了特定時代的歷史趨勢,塑造了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劇中用‘快板王’的快板書串聯起柳青生活、創作的一幕幕場景,不僅增加了旁觀視角,打破了單一、閉鎖的戲劇敘事的局限性,而且交代了事件背景,展現了關中風情,推進了情節的發展。”
為柳青立傳 為時代放歌
20世紀50年代初,柳青深入農村,與人民為伍、與人民同心,站在社會前進的高度,書寫人民、謳歌人民,創作出史詩性著作《創業史》。在柳青心里,文學只有在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才能獲得鮮活的生命。
文藝創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因此,話劇《柳青》的創排,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院長歐陽逸冰認為,話劇《柳青》不僅是對柳青這個人民的知心朋友、真正的共產黨人、真正的作家的禮贊,也是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禮贊。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孫豹隱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柳青,話劇《柳青》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貫徹和落實。這部劇既寫出了真實人物、真實作家的靈魂,又鮮活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生活風貌,是中國話劇舞臺作品中了不起的收獲。”劉玉琴表示,柳青的精神和思想是超越時代的,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我們文藝工作者要像柳青那樣,深入人民群眾,創作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對人民群眾的文學情感、對人民群眾的文學責任、對人民群眾的文學堅守……柳青用自己的作品和人格魅力為我們樹起了精神豐碑。陜西省文化廳廳長任宗哲說:“柳青是陜西文學的重中之重,弘揚柳青精神,陜西義不容辭。話劇《柳青》,便是我們對柳青文學遺產的繼承和對柳青精神的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