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是在分析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探求研究對象的各個部分、方面、因素和層次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方式,即結(jié)構(gòu)的機理與功能,由此而形成一種新的整體性的認識。所以,綜合不是關(guān)于對象各個構(gòu)成要素的認識的簡單相加,綜合后的整體性認識具有新的關(guān)于對象的機理和功能的知識。綜合的成果往往導(dǎo)致科學上的新發(fā)現(xiàn)。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字正麟,1898年7月生于云南省祥云縣。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不久加入中國第一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2年經(jīng)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潘心元,又名潘心源,1903年1月24日出生在湖南瀏陽縣豐裕伍佳渡(今瀏陽市永安鎮(zhèn)豐裕社區(qū))。潘心元自小思想活躍,1921年夏,他考入長沙市岳云中學,與田波揚等同鄉(xiāng)創(chuàng)辦“瀏北新民社”,出版《新民》社刊,宣傳馬克...
郭鳳韶,1911年生于浙江省臺州市臨海縣。父親曾是同盟會會員,參加過辛亥革命。在具有進步、民主思想的家庭熏陶下,她從小就反對封建迷信和禮教,懷有拯救祖國和民族的雄心壯志。
楊開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長沙縣清泰鄉(xiāng)板倉(今開慧鎮(zhèn)開慧村)。父親楊昌濟是一位思想進步的學者、教育家。1913年,楊昌濟到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教書,楊開慧隨父親遷往長沙,并在這里認識了毛澤東。
莫那·魯?shù)溃?882年生于臺灣南投大山里的霧社部落。這里位于臺灣島中心位置,到處是深峻的溪谷和起伏的山巒,森林茂密,物產(chǎn)豐富,莫那·魯?shù)篮妥迦耸谰佑诖恕K麖娊】唷⒛懽R過人、公道正派,是受人敬重的部落首領(lǐng)...
俞作豫,1901年生,廣西北流人。1918年,他進入護法軍桂系軍隊,并參加了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討伐軍閥的戰(zhàn)爭。1926年7月,隨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團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俞作豫不滿國民黨新軍閥...
廖乾五,1886年出生在陜西平利的八仙鎮(zhèn),歷任“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黨代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黨代表,中共湖南省軍委書記等,為建立鞏固廣東革命根據(jù)地,為北伐戰(zhàn)爭和南昌起義的勝利做出了重大...
陳文杰,原名柴水香,1903年出生在寧波市區(qū)一戶貧苦勞動人民家庭。他原是寧波一家綢廠的工人,因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于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羅學瓚,1893年12月出生在湖南湘潭。1912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后該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與毛澤東成為同班同學。1918年4月加入新民學會,并成為骨干。
胡少海,1898年生,湖南宜章人,中國工農(nóng)紅軍高級指揮員。早年考入廣東樂昌中學讀書,接受進步思想,對其父兄勒索百姓、欺壓外族的行徑十分憤慨,毅然離開地主家庭,棄學從軍。1921年入嘉禾民軍,后升至連長。1923年...